`
iamzhongyong
  • 浏览: 797339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杭州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认知盈余-笔记

 
阅读更多

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微博上面,看到上面说是互联网最伟大的思考着的又一力作,最近找时间终于读完了。

说实在的,没怎么读懂,有些点没有理解掉,可能是思考的不够吧,毕竟是最伟大的思考着的作品,要理解肯定要费些功夫的。

就先把理解了的记录下来吧。

 

何为认知盈余?

作者给出了明确的定义,受过教育,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,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,同时拥有强烈的分享欲望,这些人的时间汇集在一起,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。

做为互联网的从业者,感觉如何利用这些盈余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?

全世界的认知盈余太多了,多到及时微笑的变化都能累计为巨大的成果。数以百万计的微小选择的集合最终可能导致庞大的集体行为。

 

看到这里,终于明白了一直以来的疑惑,google搜索结果旁边的广告,自己是从来没有点击过,为啥google在广告上面还能有如此多的收入呢?

原来是因为用户规模巨大,十个人里面总有一个点击的,这个概率不算大,但是用户数量却是很大,最后的结果是有很多人点击了广告,为google创造了财富。

 

参与者和围观者是不同的。参与是一种行为,它让你感觉你的出息很重要,让你在看到或者听到一件事情觉得自己的回应也是活动的一部分。

 

当群体足够大时,不可预知的可以变的可预知。

 

盈余必然会产生行为,虽然工具不会促使行为,但是工具是行为成为可能,也就间接的为盈余创造了价值。

 

人类的动机并不全是附加性的,为了兴趣而做事和为了报酬做事是截然不同的。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。

当钱被作为志愿行为的回报时,它会降低志愿者贡献的平均时间。

 

接手一项过于庞大繁复的工作可能让人泄气,但是接受一项过于简单、毫无挑战的工作同样令人感到无趣和无精打采。胜任感最容易产生于处于能力边缘时。

 

领先用户创新,并不是产品的设计者,而是由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维护的。

 

方式、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,从积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,生产出了认知盈余。真正变化来自于我们认识到这种盈余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会,或者更确切的说,

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让我们彼此创造机会的机会。

 

以群体尝试新事物,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